夜读|张静:草木有本心——“千古诗情日日新”之十七

2024-11-15 10:45:00 admin

  “草木有本心”属于一种极为重要的夜读有本品质,可以引发我们关于生存观的张静进一步思考。


  “一品当朝为宰相”的草木诗人张九龄,是心千大唐宰相里面写诗写得最好的。张九龄守正嫉邪、古诗忠心耿直、情日遇事敢言,日新因反对任用奸佞,夜读有本终遭罢相。张静开元二十五年(737年),草木张九龄由尚书右丞相贬荆州长史,心千写下了著名的古诗《感遇》12首,其中第一首,情日也是日新流传最广的唐诗选本《唐诗三百首》中的开篇之作。

  《感遇十二首》其一

  兰叶春葳蕤,夜读有本桂华秋皎洁。欣欣此生意,自尔为佳节。

  谁知林栖者,闻风坐相悦。草木有本心,何求美人折?

  这首诗以两个对举的形象开头:一个是兰,一个是桂;一个是叶子,一个是花朵;一个是春天,一个是秋天。这两句写得非常简劲,而且概括性很强,互文兼融,代表了不同时节的各种草木植物。“欣欣”是指生命蓬勃而有生意的样子。无论是兰叶的葳蕤还是桂花的皎洁,不管是春天还是秋天,它们都欣欣向荣,表现了一种生命的力量。“自尔”,可以理解为自然而然,“自尔”二字,从容自在,表明其擅美于春秋佳节完全取决于内在的生命力和美质,不必假借任何外在的力量。“自尔为佳节”,就是说它们各自在属于自己的最美好的季节展示了生命的特点,荣而不媚、不求人知。

  草木的开花是草木生命本身的一种规律,可是谁想到有“林栖者”——那些在山林中隐居的人,就“闻风坐相悦”。“谁知”二字,大有出乎意料的感觉,也寓含有对兰桂的赞叹意味,说明兰桂虽不求人知赏,却因其芬芳幽洁的美质而得到高士的追慕赏爱。诗从无人到有人,是一个突转,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。“闻风”在这里有事实的和比喻的两个意思,事实的意思是说因为兰叶与桂花本身就有芳香,所以吹过兰、桂的风自然是香风,于是这种香风就被林栖者真的闻到了。至于比喻的意思则是说这种风即兰桂的风格——一种芬芳美好的品格,所以这里的“闻”就不一定是用鼻子闻,而是说他们知道并欣赏了这种美好的品德、美好的事物。“闻风”怎么样?就“坐相悦”,“坐”是因此,“悦”是爱慕,赏爱的结果。中国古人说“兰生空谷,不为无人而不芳。”兰花即使生在一个空寂无人的山谷中,也不会因为无人欣赏就不香了,因为芳香是它的本性。所以杜甫有诗云“葵藿倾太阳,物性固莫夺”。

  这里出现一个问题:诗末的“美人”与前文的“林栖者”是同一类人吗?如果“林栖者”指隐居山林的高士,“美人”喻指君主,那是不是可以理解为,诗人对于“林栖者”慕悦兰桂,并无贬抑排斥之意,甚至还因林栖者的相悦多少流露出自赏之意;但对“美人”之赏爱攀折,却用了“何求”这种排斥,甚至不屑的口吻。“不采而佩,于兰何伤?”(韩愈《猗兰操》)不用说不好的人,就算是好的人——美人来折,也不需要了,因为更重要的是自我的美好与珍重。《孔子家语》有言:“芝兰生于深林,不以无人而不芳;君子修道立德,不为穷困而改节。”屈原《离骚》也有云:“不吾知其亦已兮,苟余情其信芳。”如果我的感情确实芬芳美好,就算你们都不了解我,那也无所谓。“何求”又是一个转折,也更突显了全诗主旨: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、进德修业,是个人内在成长的需要,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,以求富贵利达。

  张九龄这首《感遇》诗的开头,以春兰秋桂的丰茸皎洁象喻君子的高风亮节。出于内质秀美的自生自荣,不为物染的生命力是诗中物与人的共通之处。草木有自然的本性,又何必希求美人来攀折?正人君子志向高尚、品德高洁,乃是出于对自己的要求,并非为了引人重视、求人赏识,即使得不到君主的知赏重用,也不减其人格美的光辉,是独立人格意识的觉醒。

  “草木有本心”属于一种极为重要的品质,可以引发我们关于生存观的进一步思考:人这一生,究竟该如何完成自己?有两种不同的情形:一种是向外寻求,既然向外求,你就要等别人认识你、欣赏你、给你机会,这永远是有待于人的;另外一种完成则不是向外求,而是向内求的——追求一个自我要求的最高的标准,而你自己达到了这个标准,你既不需要别人的赞美,也不需要别人给你机会,你自己本身就可以完成了,这自然是无待于人的。(张静)

  • 文章

    9389

  • 浏览

    4

  • 获赞

    49

赞一个、收藏了!

分享给朋友看看这篇文章

热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