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为什么要贴符?《清嘉录》是怎么详细记载的?

2024-11-15 12:33:35 admin

  五月是端午毒月,古人担心插艾悬蒲无济于事,节为嘉录记载便又发明了贴符这一招法。什贴据清顾禄《清嘉录》言:

  “朔日,符清人家以道院所贴天师符,详细贴厅事以镇恶,端午肃拜烧香。节为嘉录记载至六月朔,什贴始焚而送之。符清有贻自梵氏者,详细亦多以’红黄白纸,端午用朱墨画韦陀镇凶,节为嘉录记载则非天师符矣。什贴而小户又多贴五色桃印彩符,符清每描画姜太公对神及聚宝盆、详细摇钱树之类。受符者,必至院观拈香,答以钱文,谓之符金。”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,一起来看看吧!

image.png

  从文中可知,人们所贴的符是五月初一这天从道士那儿用钱买来的。所谓“天师符”,据清吴曼云《江乡节物词·小序》

  云:“杭俗,道家于端五送符,必署‘天师’二字,以见其神。

  受者皆答以钱米。”这“天师”,便是东汉末年的张道陵,他首创了道教,其人精通医术,借造符为百姓治病,故其后的道士假借其名大发造符之财。人们怎么看待这种画符?吴曼云有诗曰:

  “研将朱墨任鸦涂,春蚓秋蛇认得无?

  但乞人施五斗米,全家饱食仗灵符。”

  人们半信半疑。一方面认为是“鸦涂”出来的,不过为了要“五斗米”而已,另一方面又觉得是“灵符”。

  这种“鸦涂”的灵符在敦煌发现的唐人卷子里就有。那长方形的图案,是由“日、力、吉、鬼”的变体字组成的。符左有一说明如下:

  “已前符端午日取来。日出时书就,现台内峭磨黑土,含一几(点)峭,直至书了。更用为牙珠笔符上书勃子(字)藏阿稻伽药涂磨身,盔毒自深,休M方内。不出外,入达本源,万事兴。又方:每日吃杏七八,木三个,渴特吃人参伏令止渴。”

  醋,即消,是中药消石粉,有速溶性。据明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说:“朴消主治百病,除寒热邪气,逐六腑积聚,结固留癖,能化七十二种石”。写符时口中含上一点,可“除寒热邪气”。符上又说每天“吃杏七八,枣三个”,渴时饮人参汤,这都有助于夏天养生。可以这样说,道教的灵符这种形式是迷信的,但其内容却是一种防病、疗病的药方。原来画符是宗教与民间医疗相结合的一种形式。

  此外,又有悬天师艾的做法。所谓天师艾,实则以艾为材料做成的厌胜物。据宋陈元靓《岁时广记》引《岁时杂记》

  云:宋代端午节,京都人以泥塑张天师像,以艾为须,以蒜为拳,置门上,称天师艾。艾是‘种中草药,可除病,而蒜气味辛烈,也有A-of的作用,俗话说:“大蒜有百利厂害,:茶叶有百害一利。”蒜的一害是口早,一余下则全是利,对入防病功效显着。因此在医疗条件不很齐备的古代,太医们也乞灵于天师艾,纷纷献给贵妃,如苏辙诗云:“太医争献天师艾,瑞雾常萦尧母门。”((学士院端午帖子))‘可见此种风俗并非全是荒唐。

image.png

  但是更多的人家要买五毒符。清顾禄(清嘉录)说得十分具体:

  “尼庵剪五色彩笺,状蟾玲、晰踢、蜘蛛、蛇、蚿之形,分贻植越,贴I 7相夜次,能魔毒声,:‘谓书弄毒符。”

  五毒符由尼姑们剪出后,散发给当地的施主。五毒之一的蛟,是多足虫,长寸许扒又称马陆。据《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》引《青齐风俗记》说:

  “谷雨日,画五毒符,图蝎子、蜈蚣,虺、蛇、蜂蜮之状,各画一针刺之,刊布家户,以雄毒虫。吴俗,则在端五。”

  这一则所记的五毒虽与上则不尽相同,。但总之都是有害于人类的毒虫,亦当在横扫之列。

  贴符的民风也吹进了宫廷,明人蒋之翘写的《天启宫词一百三十六首》中有一首便是反映贴符的宫俗的:

  “葵榴初绷药桂毅,彩线形成续命需。

  遥听三韩烽火急,真人刚进进兵符。”

  词后有注云:“每岁元旦、端午,真人府进符篆,贴各宫门。”这真人府便是道士们的工作地点。

  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

友链


  • 文章

    56218

  • 浏览

    9

  • 获赞

    64

赞一个、收藏了!

分享给朋友看看这篇文章

热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