讨论教育能否走出“二元对立”思维

2024-11-15 10:49:49 admin

  日前,二元对立《中国青年报》刊出一篇题为《开学一月摧垮家长坚持6年的讨论教育观》的文章,正引发着一场关于教育的教育大讨论。那篇文章中,走出一位家长自述道,二元对立在孩子上学前,讨论自己对她培养的教育独立、个性等理念,走出一进入学校,二元对立就遭遇颠覆,讨论取而代之的教育是被动式、标准化的走出教育模式。

  此文再次触动了社会对中国教育的二元对立焦虑。大家都似乎有这样的讨论感觉,一些好的教育教育理念,在学校中总是难以“落地”。随后而来的一桩桩案例也加重着这种焦虑,比如中国高中生参加美国“高考”,及格的不到7%;最新的则是各地频繁曝出的虐童案,更是将质疑的焦点从教育理念引向教育者本人。

  其实,有这种焦虑的,不只是家长与媒体,教育从业者也在反省。比如一所小学将已经长大成人的校友请回来,谈谈现在的孩子“想要怎样的教育”。其中一个焦点就是,是应该轻松快乐一些好,还是早点应对考试好?座谈最终也没得出一个明确结果,但如此讨论的主题本身似乎也值得反思:要快乐还是要考试?果真势不两立吗?

  事实上,我们当下对教育的讨论,就常常陷入这种二元对立。仿佛考试的智慧棒在那里,孩子必然快乐不起来;然而孩子最终还是要通过一层层考试长大成人,所以就似乎只得放弃快乐。相似的对立还有,当老师体罚学生成为舆论焦点,适当的惩戒权也成为众矢之的;“五道杠”被公众嘲笑,诸如“三色作业本”之类创新做法,也被视为有失平等;“有教无类”成为主旋律,“因材施教”也就常遭质疑。

  曾经“高分低能”,是对中国教育模式弊端的典型总结,那么,按照这种二元对立思维,“低分高能”就是我们所期盼的吗?考试并无原罪,美国不是也有考试吗?而且据扬州一位在美国交流的中学教师披露,美国高中的考试科目甚至要更多。假设这考试是痛苦的,那么我们能否有足够的智慧,“戴着脚镣”跳出美丽的舞蹈?

  需要清醒认识到的一点是,反思与质疑当下教育的,都是经受过这套教育的成年人,如今大多数人不也好好的吗?或许,我们对教育的焦虑,仍在于对孩子寄望的太多。因此,不妨先从自己做起,放轻松些,多给孩子及教育一些空间。

责任编辑:hdwmn_zhj

友链


  • 文章

    59

  • 浏览

    84

  • 获赞

    6125

赞一个、收藏了!

分享给朋友看看这篇文章

热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