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宁可错放也不可错判”应成司法常态

2024-11-15 13:40:50 admin

  日前,错放成司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沈德咏撰文指出,可错要充分认识冤假错案发生的法常现实可能性,特别是错放成司在目前有罪推定思想尚未完全根除、无罪推定思想尚未真正树立的可错情况下,冤假错案发生的法常概率甚至可以说还比较大。我们必须要像防范洪水猛兽一样来防范冤假错案,错放成司宁可错放,可错也不可错判。法常错放一个真正的错放成司罪犯,天塌不下来,可错错判一个无辜的法常公民,特别是错放成司错杀了一个人,天就塌下来了。可错(5月6日《人民法院报》)

 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,法常完全杜绝冤假错案永远是理想状态,现实没有可能性,任何时代、任何国家皆是如此。因此,司法机关只能尽一切努力去无限接近公平正义,而达不到绝对的公平正义。正如沈德咏所指出,既要充分认识到冤假错案的严重危害性及现实可能性,又要充分依靠法律程序制度、辩护律师的作用、科技的力量、社会各界的支持、党的领导等,尽可能减少冤假错案。

  防范冤假错案,筑牢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,司法机关必须坚守独立审判、依法审判的司法理念和司法底线。事实证明,没有程序公正就没有实体公正,大量冤假错案就是在证据不足、事实不清,或刑讯逼供、非法取证的情况下发生的。因此,在严格的法律意义上,根本不存在“错放”,通过完备的程序制度得出的审判结果就是“正确”的审判,这是现代司法理念的必然要求。

  “错放一个真正的罪犯”不是天塌不塌下来的问题。没有确凿充分的证据、合法有效的证据,即使是犯罪嫌疑人有十恶不赦的罪行也不能定罪。这样的情形常常出现在香港电影中:所有人都知道某个人犯下了累累罪行,但法院没有充分的证据就是判不了,观众也跟着着急,甚至怀疑司法是否公正。事实上,这正是坚持了“疑罪从无”的司法理念,根除了“有罪推定”这一冤假错案罪魁祸首的思想。

  “不冤枉一个好人,不放过一个坏人”是一把双刃剑。冤枉了好人,特别是错杀了一个人,不仅“天塌了”,司法的公平正义将会荡然无存,更无法给人民一个交代。但是“不放过一个坏人”在现实的司法实践中却有很大困难,没有完备的程序制度,司法机关就不能给“坏人”定罪,这是避免冤假错案的必要代价,也是现代司法固有局限。即使在司法制度相对完备的西方国家,不仅存在冤假错案,更让不少被“公认的坏人”逍遥法外。

  做不到“不放过一个坏人”,但可以做到“不冤枉一个好人”;“错放”无法避免,但可以避免“错判”。总之,“宁可错放也不可错判”应成司法常态、司法理念。而现实的困难在于,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不强,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去面对“坏人”的逍遥法外。越是如此,司法机关越要坚持独立审判、依法审判、程序优先的司法原则,定住民意的压力,排除行政干扰,并加大法律宣传,让现代法律理念成为公民必备的素质。否则,冤假错案不仅难以避免,还会陷入“错放了坏人”、“错判了好人”的恶性循环,党和人民更不会答应。(文/陈广江)

责任编辑:hdwmn_ctt

友链

外链


  • 文章

    954

  • 浏览

    91187

  • 获赞

    11531

赞一个、收藏了!

分享给朋友看看这篇文章

热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