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士子进京赶考期间为什么总是逗留在青楼?难道是因为寂寞吗?

2024-11-15 12:47:29 admin

  青楼这个词,古代原本指豪华精致的士进什总雅舍,有时则作为豪门高户的京赶间为寂寞代称,如《晋书·麹允传》:"南开朱门,考期北望青楼。逗留"邵谒《塞女行》:"青楼富家女,青楼才生便有主。难道"

  宋、古代元以降,士进什总"青楼"的京赶间为寂寞偏指大行于世,反而成了烟花之地的考期专指,不过比起平康、逗留北里、青楼章台、难道行院等词更为风雅。古代作为上等妓院,青楼中的妓女,一般是艺妓,卖艺不卖身,当然也有两种服务都提供的。但无论如何,吟诗诵词、弹琴唱曲,仍是最主要的节目。她们中间不乏才华洋溢的诗人、说唱文艺家和戏曲表演艺术家,如薛涛、张窈窕、严蕊、周月仙、张玉莲、马湘兰、陈圆圆,柳如是,董小宛……

blob.png

  然而,有趣的是青楼这样的风月场所却总是离得科举考场不远(北京的贡院)。有的甚至就在考场的对面,如大名鼎鼎的江南贡院。江南贡院以人才辈出、历史悠久闻名。经历朝历代不断扩建,至清同治年间已形成一座占地三十余万平方米、仅考生号舍就达二万零六百四十四间,相当于3个北京的故宫大,成为明、清两代中国最大的科举考场。科举时代共产生过800多名状元,而半数以上都出自这个考场。众多历史名人如唐伯虎、郑板桥、李鸿章等,都是由江南贡院走上历史舞台的。

  那么问题来了,青楼为什么偏偏开在科举考场的附近呢?

blob.png

  一、青楼为士子紧张的考试生活提供了一个舒缓的空间。

  十年寒窗苦读,一朝踏入考场,在这最后的煎熬中迈向人生新方向。为什么说煎熬呢?古代科举考试制定了严格的选拔机制,考生进考场前,为防止作弊,要严格的搜身。两列兵丁夹道搜查,头发都要打散查,衣服夹层都要摸过;盛食物和笔墨文具的是考场统一发放的竹篮,食物要切成一寸以下,使其无法夹带入场;如果一旦发现夹带,夹带人将遭受毒打,捆绑在考场前石柱上示众一月之久,并终身不得参考。进入考场之后,考场即封号栅,须等三天考完之后方才打开。三天之中,考生不能动弹,一切吃喝拉撒,都在两平方米左右的号房内解决。一旦天热之际,号房内屎尿泗流,臭气熏天,在这样的环境下答题做卷,没有惊人的毅力,是很难完成的。因而考场3天,对士子们来说不啻于蹲3天地狱。至放榜之日,他们如释重负,如获重生,到青楼潇洒便成为他们的不二选择。其情类似于现在高考结束后,考生大量涌入网吧、KTV等娱乐场所。

blob.png

  二、青楼是知音与爱情出没的地方。

  如果您认为青楼只是皮肉交易的肮脏场所那就大错特错了。古代的青楼,招待的大多都是读书人,诗文才学是必备入门条件。青楼女子多为大家闺秀或者名门之后,因家道中落,只能寄居此下,她们通常知书达理,能歌善舞,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修养。青楼名妓几乎没有不懂诗的,能写诗的也很多,诗写得好的不乏其人。《全唐诗》收有21个妓女的136首诗,足以令才子自叹不如。

  青楼的诗文荟萃、倾城佳人与士子青灯墨卷、孤独寂寞达成了完美的契合。才子与佳人的爱情也在青楼蔓延开来。其实,这种情孽早在唐朝就大为流行。唐朝知识分子以走动秦楼楚馆为正业之一,从元白到李杜,无一例外。在杜牧的诗里,可以看到太多太多"不饮赠官妓""娼楼戏赠"的作品。中国文人几乎无一不跟娼妓饮酒作乐,写诗漫爱。

blob.png

  三、青楼是士子们交朋结友、切磋诗文绝佳的“宴游之所”。

  士子应试之余,诗文酬酢,交朋结友,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。高中者可以在青楼获得更多的同年、同乡的信息,也可以多结交几个患难之交、诗文知己,为以后的官场生活积累人脉;落榜者也可以凭借高中者的关系捞个差事。

  在青楼里,有钱的公子可以找高级的小姐作陪,住豪华套房,但如果胸无点墨,也会成为青楼小姐嘲弄的对象;而一个学富五车的穷书生,一样可以凭他高雅的谈吐赢得佳人的芳心。因而在青楼里,穷富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,也丝毫不会隔断士子们彼此成为朋友的愿望。

  科举考试自隋唐到清代历经了一千三百多年。而这一千三百多年来,无数才子与佳人的爱情故事也在青楼与科场的媒介作用下经久流传。


  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

友链


  • 文章

    1544

  • 浏览

    5546

  • 获赞

    146

赞一个、收藏了!

分享给朋友看看这篇文章

热门推荐